石上玄一郎著;吴村山译。 《轮回与转生:死后世界的探究》。台北市:东大,民86。
李开济着。 《苏格拉底灵魂论与佛教轮回说之比较研究》。初版。台北市:文史哲,民90。
李嘉兴着。 《业与命运》。新店市:常春树书坊,民81。
李润生着。 《佛家轮回理论(上下)》。第一版。加拿大安大略:佛教法相学会,1999。
林振堂着。 《佛陀悟道大心法-明心见性与转生轮回》。台北市:大日,民86。
姚孝彦著。 《佛家轮回真义的探究》。初版。台北市:法王学会,民88。
洪启嵩着。 《净土、轮回、三界》。初版。台北市:时报文化,1994。
张有为着。 《因果与轮回》。新店市:常春树书坊,民82。
黄俊威着。 《无我与轮回》。初版。桃园县中坜市:圆光,民84。
达赖喇嘛着;大谷幸三取材;构成;江之地译。 《生命之不可思议:揭开轮回之迷》。新店市:立绪,民84。
刘欣如著。 《业的思想》。台北市:大展,民79。 释如本着。 《业力不可思议》。高雄市:慧光文库展,民79。
释南亭着。 《六道轮回的问题》。台北县:正一善书。
释敬良著。 《佛说业报差别经浅说》。高雄市:净心文教,民80。
释演培著。 《细说轮回生死书》。高雄市:慧光文库,民77。
释演培著。 《谛观续集. 10 :三宝歌解说,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》。重版。台北市:正闻,民78。
木村泰贤。 「业与轮回之研究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133-152。
南亭。 「六道轮回与业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345-352。
真源。 「依业轮回说的根源及其演变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153-162。
常惺。 「因果轮回之真价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293-296。
常觉。 「佛教的轮回思想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311-322。
慈悔。 「业与转世的定律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127-132。
遁翁。 「轮回并不是杳茫的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367-374。
广义。 「业力概说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29-50。
慧风。 「轮回与业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297-310。
释印顺。 「六道轮回的说明」。 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. 54:佛教根本问题研究(二)》(台北市:大乘文化,1980):页337-344。 【期刊论文】
艾雅.珂玛着;法园编译群译。 「业与轮回」。 《香光庄严》58期(1999年6月):页78-89。
李世杰。 「说一切有部的业力论」《佛光学报》3期(1978年8月):页39-49。
陈清惠。 「轮回说在佛教思想中应如何定位」《菩提树》472期(1992年3月):页10-12。
慧风。 「轮回与业」《普门杂志》9期(1980年6):页14-18。
魏艾。 「生命之流--业与轮回」。 《法音》(1982年4月)。
释悟因。 「轮回路滑」。 《香光庄严》3期(1985年8月)。
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一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3期(1983年2月):页13-18,23。 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二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4期(1983年3月):页13-18,22。 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三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5期(1983年4月):页16-21。
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五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7期(1983年6月):页15,20-24。 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六)(完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8期(1983年7月):页15-18,23。
释演培。 「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(四)」。 《菩提树》366期(1983年5月):页27-29。 【学位论文】
李秀真。 「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业论研究」。新竹市: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,民91。
李幸玲。 「六朝神灭不灭论与佛教轮回主体之研究」。台北市: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,民83年
阮氏雪。 「《杂阿含经》无我说及无我正观禅修之研究」。台北县: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,民90。
林煌洲。 「奥义书轮回思想研究」。台北市: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,民75。
童琼慧。 「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--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为中心」。台北县: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,民88。
黄俊威撰。 「论部派佛教的轮回主体观念:从自我、无我到补特伽罗」。硕士论文。台北市: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,民76。
黄龄莹。 「杂阿含经的生死观」。嘉义县: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,民90。
刘嘉诚。 「《中论》解脱思想之研究」。台北县: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,民86。 【网路资源】
《西藏生死书》第六章演化、业与轮回 http://www.fosss.org/xzsss/tibet006.htm
早期佛教的"业报轮回"问题 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search?q=cache:2Evo7XnugEkJ:www.cass.net.cn/chinese/s14_zxs/facu/chengjianhua/07.doc+%E6%A5%AD%26+%E8 %BC%AA%E8%BF%B4&hl=zh-TW
业力与轮回(生死书) http://www.fosss.org/basic/ylylh.htm
业与轮回(三界智长老着) http://202.112.112.222/isbrt/ShowArticle.asp?ArticleID=85
业与轮回(艾雅.珂玛着) http://www.gaya.org.tw/magazine/58/doctrine1.htm
藏传佛教
15 年前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